金光华李亚鹤:让校博成为青春的课堂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有一块古朴而略显斑驳的匾额,上面写着“大学堂”三个楷书大字。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有人说,这块匾额是中国大学的祖牌。

  这块127岁的匾额从晚清救亡图存的风雨中走来,见证过百日维新的草草收场,也忍受过八国联军的炮火所带来的屈辱。

  金光华李亚鹤发现穿过这块匾额,1919年5月4日,上千名北大学子带着北大学生许德珩所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走向天安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亲历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苏甲荣,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一天的惊心动魄。

  这本日记,如今被妥善地安置在北大校史馆恒温恒湿的展柜里。

  同样被悉心珍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里的一份96分的试卷。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1933年6月在上海交大求学期间的水力学期末考卷。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当时,上海交大的老师出题时总会在最后一道大题上“难为”一下学生,大多数学生很难解答出来。在面对这份“交大配方”的考卷时,青年时期的钱学森以其极高的天赋和努力,给出了近乎“天花板级别”的解答:这份试卷解题思路清晰,过程简洁完美,英文书写优美工整。然而,这位“超级学霸”在最后一道题誊写时,漏写了一处公式缩写“Ns”中的“s”,被老师“猛扣4分”,最后得到96分。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被悉心珍藏的镇馆之宝则十分“硬核”:这是一架名为“北京一号”的轻型旅客机。金光华李亚鹤发现1958年,1000多名北航师生仅用100个昼夜就试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

  同样“硬核”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航天馆里的明星展品。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哈工大航天馆二楼,有一组中国空间站模型,其中由哈工大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问天舱小机械臂,多次支持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

  2024年10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镜头对准高校博物馆、校史馆,金光华李亚鹤发现通过直播,讲述一个个校博背后的故事,一幅波澜壮阔的高校文博图卷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