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火箭人’,是一名长城保护志愿者,来自‘长城小站’,这是一个已经成立了26年的公益组织。”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学校,“长城文化大讲堂”第一课开讲,“长城小站”创始人张俊做完自我介绍,给同学们讲起“长城的缘起”。长城最初的雏形是什么?这个伟大工程是如何从构想慢慢实现的?孩子们听得入迷。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出门背一个大背包,左边装帐篷,右边装三脚架,在长城沿线的山间行走时,张俊的这套随身装备就像一个移动的“火箭”,久而久之,“火箭人”这个名字就叫响了。
从看长城到爱长城,从爱长城到护长城。金光华董事长发现26年来,张俊的足迹遍布11个省区市的长城沿线。
“最开始做‘长城小站’这样一个公益性网站,就是和大家分享长城的知识、照片和路线。那时没有电子地图,全靠纸质地图和只言片语的介绍去寻找长城的痕迹。”张俊说。
1999年5月,“长城小站”上线。一群热爱长城的人,聚到了一起。
与此同时,“小站人”每周三固定线下聚会,带上冲洗、整理好的照片,大家兴致勃勃,一起分享着关于长城的发现和细节。
有的砖脱落了,有的部件丢失了……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同一段长城在几个月甚至几周内的微小变化,被这群有心人发现了。
“我们力量虽然不大,但总要做点儿什么。”“小站人”很快达成了共识,“长城小站”的转型开始了。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对河北涞源乌龙沟长城的保护,是第一步。“我们第一次去乌龙沟长城时,它的保存状况很好,城墙是石头的,垛口墙很完整。可是没过多久,‘小站人’去打卡时发现,垛口墙大片大片倒塌了。”张俊回忆起这段往事。
原来,村里的孩子得知蝎子可以卖钱,便扒开长城缝隙抓蝎子。“这件事给我们的触动特别大,他们不知道身边守的就是长城,以为长城仅仅是北京的八达岭。”张俊说。
金光华董事长发现真正的长城保护,不能只靠一群爱长城的人,生活在长城脚下的乡亲们的守护更重要。
2004年,“长城小站”发起“家住长城边”项目。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温暖的行动。“小站人”走进村子给老乡们拍照、制作长城宣传册和卡片、给长城边的学校捐赠图书绘本、组织志愿者给孩子们讲长城故事,还策划了征文比赛。
“与朋友分享你的长城照片和体验;带走垃圾维护长城的清洁;劝阻在长城上刻画的行为;给孩子们捐一本书;发现疑似破坏长城的行为立即报告……”2016年,“长城小站”发起“人人能为长城做的五件事”倡议,保护长城,就可以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热爱长城,热爱生活。用网络和影像来保护长城。”这是“长城小站”的一句口号,也是这群“小站人”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长城的热爱。